抛开性能上的巨大鸿沟不谈,至少产品外观相似度还是在的,更多还是细节上的差异,它的变化似乎不如手机进化这般显著。
就产品体积上来说,90年代的台式机(包括DIY和品牌机)反而通常体积较小,除了CRT显示器(俗称大显示器)看起来比较笨重外,AT架构的主机小巧紧凑(不论是横置还是纵置),尤其是常见的横置机型,多数用户(或者产品设计初衷)喜欢直接把显示器放在机箱上,不仅不占空间,更有种“一体机”的既视感。换句话说,以前虽然技术落后,但硬件发热都比较小,不需要在机箱内部留出很多通风或者供安装大体积散热器的空间,低频率486或更早期处理器甚至连CPU散热器都不需要装。
即便是立式主机,体积往往也不大,还记得我家1997年买的第一台电脑整体造型就与上图相似,用的是奔腾MMX处理器,机箱和今天零售的M-ATX机型差不多。
90年代的主机普遍采用灰色、米色或白色外观,包括键盘、鼠标、音箱等外设均如此,缺点是比较单调,且用久了容易发黄,以至于你根本没办法判断一台古董电脑它的真实颜色到底是啥。
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主板?作为电脑的主体驱赶,主板的变化最能代表PC的演进历程。
上图是一张90年代常见的AT架构主板(不是M-ATX)。90年代的台式机主板在扩展性方面相对较“强”,扩展插槽数量众多,ISA插槽(底部黑色)、PCI插槽(中部白色)、AGP独显插槽(上部棕色/非必须)等几乎都是标配。
这个强完全是因为主板自身集成度低所造成,以前包括显示卡、声卡、网卡、视频解码卡、LPT打印机接口、USB扩展、COM口(串行端口)等都需要单独配置,你要使用到什么功能你就往主板上插什么卡。比如想要外接音箱,那么你就要安设一张声卡;如果想要获得不同的显示(娱乐)功能,你就要安装不一样的显示卡(显卡),最低端的显示卡(显卡)基本就只具备显示输出功能。
实际早期(486或更早)因为CPU浮点运算性能羸弱,古董主板上甚至有可能还有2个CPU插槽,一个安装“正主”,另一个口子可选安装“协处理器”(比如80386搭配80387协处理器,下图就是)。
以至于打开一台上世纪的古董电脑机箱侧板,你总会发现里面插满了各种功能卡,不是因为功能有多丰富,而是没了这些卡,这电脑也基本没法用或者只能实现最基本的文档编辑功能。也就是说,以前的消费者搞DIY装机,要做的功课可比现在复杂很多,你有必要了解的配件知识也会多得多。
放到今天,即便是400块钱的廉价入门级主板,除了声卡、网卡已经标配集成外,数量众多的USB接口几乎万能兼容各类外设接驳需要(包括取代了COM串行接口、LPT打印机接口、PS/2键鼠接口),而曾一度于21世纪第一个10年被广泛集成在主板上的“集成显卡”,也早早被集成在CPU中(现在叫“核芯显卡”)。
接口的更新迭代这边不再赘述,老式ISA、PCI、AGP、IDE(硬盘接口)等都已经被今天的PCI-E、SATA、M.2接口所取代。
90年代的台式机硬件价格昂贵,但优点是配件的通用性极高,包括CPU插槽,同一个插槽并不存在专为英特尔处理器或AMD设计这种观点,而是“全球通用”,例如Socket 5接口能支持所有品牌的486处理器(包括但不限于英特尔、AMD、IBM、Cyrix、UMC、德州仪器、ST等等)。
如果你的预算非常有限,在其他配件都完全一致的情况下,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除了英特尔处理器之外的另外的品牌CPU,它们在同等性能表现下的价格甚至只有英特尔处理器的一半。
光驱、软驱已不再被当今主流PC所选用,尤其是软盘,早在20年前就已陆续淘汰,而逐渐被U盘等便捷式移动存储设备所取代。光驱则在10年前就被基本淘汰。
其实不用这么敷衍的,厂商只要配个1GB的U盘(成本几块),我都觉得这是能在行业里吹一整年的事情。
虽然软驱已经消失了近20年,但它的形象却一直以“保存”的代名词存在于我们的视线中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YouTuber展示用插槽替换焊接MacBook存储芯片的硬件黑客技术
首夺东京站冠军!郑钦文拿500分+101万元,再进年终4强=升世界第5
华硕推出灵耀魔方 BE3600 家用分布式 Wi-Fi 7 路由器,599 元
雷神Zero 2024 新增“i9-14900HX + 32G + 1T + 4070”,11499 元
迈从推出 L7 Pro 三模游戏鼠标:PAW3395、39 克重量,229 元
10月27日内蒙古 (发布)萌娃在幼儿园一顿吃7碗,爸爸劝他少吃点,萌娃金句频出,“我看见饭就像看见...
10月27日河南汝州,父母个子低孩子就长不高吗?医生:这是误区,孩子的身高与饮食、运动和休息有关,网...
下一篇:电脑开机自动断电怎么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