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势力走强谁能进入“主流化”

作者:华体会怎么样    

  2025年1月1日,新年第一天,汽车圈被销量数字席卷。各家车企2024年12月销量公布同时,2024全年销量更是带来各种榜单,各种排名。

  2024年销量第一梯队,理想销量第一次突破50万辆,鸿蒙智行44万辆,零跑接近30万辆;第二梯队,深蓝、极氪、蔚来三家都维持在20多万辆范围;第;三梯队,小鹏接近20万辆,腾势参数图片)15万辆,小米13万辆;

  自蔚来2014年创立,10年来,不管新势力内部淘汰率有多高,但作为一个整体的范畴,这个群体显然有人站住了脚跟。一般而言,从万辆交付,到万辆月销,再到20万年销以上,商业循环就初步稳固。

  接下来的问题是,活下来的新势力,如何进入到主流话语体系?在乘数效应显著的汽车行业,规模与盈利将是两个核心指标。而这两个指标的背后是成熟的管理制度。

  如今的头部新势力,最高年销几十万辆,这已经是很不错的成绩,只是和传统车企普遍100万辆甚至更高的销量规模相比,依然不足为提。2024年的竞争本质上是体量竞争,规模效应显得唯一而关键。

  2024年排名前10销量的主机厂,即使大多亏损,但更关心的是份额。当然,对于有些老牌跨国车企,比如宝马,比如保时捷,中国市场的变幻莫测成了教育的课程。既然销量下滑遏制不住,那么更多选择保住利润与品牌调性,但教育的结果是又悄悄回到了原来的轨道上。

  油车时代,中高端产品无论如何细分,销冠都是BBA的囊中之物。新能源时代,在新势力的压迫下,BBA的不同级别车型依然在中高端市场中占有优势,但潜在换购客户被抢走了多少,只要看看头部新势力品牌的销量就知道了。

  2024年,价格40万元以上的车型担当被问界M9拿到(大定超过20万辆),这个成绩具有说服力,因没有动力形式区别的定语;小米SU7即使用8个月的交付时间也实现超过13万辆的成绩,虽有定语,也确实在20万元以上的新能源轿车崭露头角。

  所以不难理解,BBA的2025年中国销量规划,都有轻微收缩态势。绝对量固然重要,但趋势更重要。

  2024年,特斯拉全球销售约180万辆车,基本和2023年持平。虽然在中美欧三个重要市场销量下滑,但从根本上已经脱离生存危机。特斯拉有很明显的新势力特征,也即从销量角度已经主流化了(相当于大型传统车企的体量)。而考虑到其产品线非常短,边际成本很低,盈利自然而然。

  但中国新势力尚未达到这个体量。大多数新势力重点耕耘国内市场,海外都是轻资产运营。没开展海外业务,是因为国内尚未高枕无忧,新势力的资源不足以应对多线作战。如果将海外作为经营重点,也许只有一个原因,国内实在难见曙光,比如倒闭前的天际、爱驰,如今遇到困难的哪吒等等。

  零跑看似例外,实际上也是拿未来国际业务换点现钱。零跑和Stellantis达成协议,零跑国际中前者占小股,Stellantis提前控制了零跑尚未发展的国际业务。

  传统车企有转型问题,新势力同样面临转型挑战。毕竟,几十万销量不会带来安全感,一定要尽快上升到百万规模以上。

  迄今为止,能做到年度盈利的新势力寥寥无几。理想、问界没有疑问,零跑盈利可能性也存在,但另外的品牌尚未从低毛利率与高研发支出、高行政支出、高营销费用的泥坑里拔出脚来。所以,每个新势力品牌的财报发布,亏损总会是媒体关注的重点。

  毛利率与销量有关,更与生产组织、BOM管理、采购管理紧密联系。这其实都是新势力的短板,也是新势力从IT思维中带来的窠臼——重研发、轻生产;重软件,轻硬件;重营销、轻采购;过于看重闲置产能生产开支,不愿意在规划端给产能提升留余地;IT企业大多都是外包生产,做到极致就是苹果对代工商和供应链的管理方式。

  那些经营工厂五六年之久的新势力,在宣发与交付衔接、产能控制这方面,还显得稚嫩。订单与交付脱节的现象屡见不鲜,用户的抱怨在社会化媒体发泄甚至形成舆情,当产能终于上来但新品热度又下去了。表面看这是人才和管理问题,往深一步,应是创始人的认知边界问题。而在这两者背后,可能是资金、资源调度等一系列问题。

  季度或者年度财报很愿意“晾晒”企业现金储备,但很多钱其实是应该支付的账款。比如某新势力一说就是储备几百亿现金,结果发现供应商账期都到200多天了。如果再玩点商票、汇兑的花样,账期都快1年了。这种以供应商利益为代价的储备毫无意义,供应商相对主机厂固然弱势,但欠多欠久必然会在供应上大打折扣,供应商提出通牒拒绝供货的案例屡见不鲜。

  如此拉扯,产能不可能不受牵制,这是缺钱的原罪,而缺钱的最终的原因,在于销量上不去,导致不敢扩产,而不扩产成本久没优势,没有优势就卖不动,卖不动就更缺钱,一波一波陷入死循环。

  想要打破这个循环,就像化解三角债一样,必须先注入足够的流动性,把研发、生产都拉起来,这又回到做大规模的道路上。过程中,要求主机厂必须精细管理供应链和生产,不能当甩手掌柜的,必须用制度约束人,并建立核查和制衡机制,防止腐败和人浮于事。这实际上的意思就是走传统企业路线了。

  IT企业普遍忽视传统车企奉行的多层级多部门管理,认为内耗内斗太过严重。扁平化管理固然有优势,但这高度依赖具体执行人的素质。一旦人不对,等到窟窿太大发现为时则晚,不仅损及市场机遇,还可能错过做大的关键节点。

  现在来看,小米虽然发力汽车较晚,但在扩张过程中,至少生产上传统管理的味道比较浓厚毕竟,其从手机扩展到其他消费电子、大小家电之后,也做了大量的代工,但小米在管理过程中,对硬件生产很熟悉,不少高管都有管工厂、管供应链的经历。虽然手机涉及几百种物料,汽车则要增加两个数量级,难度有很大不同,但道理是相通的。

  可以看到,小米产能爬升很快,没什么产能“地狱”,很快就将一期达致满产。在一期满产之前,二期就已经开展土建,显得很有章法,没再次出现订单怼脸才慌乱张罗新产能的窘迫。不出意外,小米汽车主流化转型顺理成章。

  当前体量最大的理想,一直做中高端产品,其没有实施蔚来、小鹏的下延策略,不止因为经营压力小,更是因为理想现在只能hold住这种高毛利率、低SKU的生产管理方式。MEGA作为首发纯电难言成功,但看得出,纯电路线也是高举高打,对利润的追求远胜规模。

  无论如何,理想迟早还得重新祭出电动化产品线,更重要的是,还得将产品线万以下的市场开辟阵地,将销量规模进一步提高。

  至于问界,从产品属性上来说,和理想面临的挑战相似。增程适用于中高端产品,往下做必然要纯电或者插混。纯电技术是增程的子集,插混额外需要的技术组合,新势力普遍投入比较少。如果不肯担风险大举投入中低端产品,问界反而可能被后发的小米超越。

  综合来看,如果不考虑传统品牌孵化的新势力品牌,原生新势力正在面临的问题,是何时以主流化思维运营品牌?这是一种转型,转型切入时机的选择,决定了他们能否做大体量,从根本上降低生存风险。

  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  正处级舅舅退休住院,单位领导慰问,我看到装钱的“信封”愣住了:这三种领导果断跟了!

  张家界又火到韩国了!IU、朴宝剑主演热播韩剧催泪告白:明年去张家界看落叶

  118次3+1历史第一!哈登24+8+8仍掉西部第八 快船余下赛程较轻松

  姐姐到底分享了什么秘密 宝宝听得都合不拢嘴了 宝宝:我听到了谁问我也不说保证不说

  华为Pura X首销!新机用户专享“鸿蒙有礼”价值超1200元权益礼包

上一篇:机身自带触控板Kidwants推出KN1迷你主机

下一篇:2025年1月最佳台式电脑配置推荐17款超高的性价比DIY方案一览